空间智库
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好“三张牌”

 二维码

前言

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切入点。2019年12月,自然资源部提出将组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。经过一年多的谋划,试点名单于近期公布,这项工作也正式进入实施阶段。如何把这一平台的作用发挥好,交出一份满意答卷,是每个试点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。笔者以为,尤其要打好统筹协调、整合资金、用好政策杠杆“三张牌”。

第一

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。从“土地整治”到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”,虽几字之差,却意味着内涵和外延的重大变化:已经由传统的土地整治工程治理向国土空间综合治理转变,已经从单纯的土地整治扩展到农村基础设施、人居环境、生态环境、空间形态、产业发展、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,涵盖农用地整理、建设用地整理、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诸多内容,涉及多个部门。

当下,面对农村各类建设空间衔接不足、内容交叉不一致、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,想要真正实现全域全要素综合整治,必须加强“区域联动、部门协同”,形成“统一规划、整合资金、统筹项目”的管理模式,而不能只靠政府的强势推动或基层干部到各个部门“讨”项目,也要避免出现“各部门合力申报,批准后又各自为政”的现象。特别是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时,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:一是简单“拼盘”,只是将近期计划实施的各类项目进行打包,没有做到统一规划、设计、实施;二是过度“包装”,追求大而全,把各种还不成熟的生态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新产业新业态类项目包装起来,实际又无法实施。


第二

在整合资金上下功夫。土地指标是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“人、地、钱”良性循环的关键,但不能仅仅依靠土地指标的收益来作为资金的来源。笔者认为,土地指标的收益应主要起托底作用,关键还是要有效整合涉农资金,做到资金基本平衡,切忌用公共财政补贴几个村来树典型、搞“盆景”。与此同时,要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方式,通过指标收购、生态保护补偿、配套产业用地等方式激发社会资本动力,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。积极争取水、电、气、网等涉及民生行业的支持,落实价格优惠政策,降低农民安置配套建设的成本。


第三

在用好政策杠杆上下功夫。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和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,是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两大政策杠杆,“含金量”十足。但从各地前期的实践操作层面来看,还存在一定问题。比如,部分农民安置用地要先行占用永久基本农田,因调入地块还没有验收,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也无法调整,地方审批部门忌惮刚性约束和法定责任,虽然有经批准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方案和村庄规划,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。又比如,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县使用时,难以做到拆旧区、建新区一一对应,且无法在相关报备系统中进行信息备案,只能通过挂账形式来处理。这些难题都需要进一步通过细化操作细则来解决,比如强化村庄规划的刚性约束、允许分期分批调整永久基本农田、探索增减挂钩指标式管理等等。

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面广,责任重大,它要着力解决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耕地碎片化、空间布局无序、资源利用低效、生态质量退化等现实问题。从宏观层面来看,它是拓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布局、推进资源优配的重大平台,是优化生产要素布局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,更是优化生产要素布局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。这样一项工作,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需要我们不断分析新形势、研究新问题,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工作、把准方向、提升质量,确保这项工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,让其成为惠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。



广东空间
GUANGDONG  SPACE
020-38467289
KJGH020@163.com
广东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
广州市天河区华观路1934号408房

备案图标.png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6372号